形态描述
形态与黑喉潜鸟相同,但枕部和后颈均为赭白色,而非灰色;耳羽部为黑色,而非褐色;上体的黑色部分并无绿色光泽。
嘴亦较黑喉潜鸟的短得多。
量度(据Dement′ev,1969):(注:见图1)
从量度来看,太平洋潜鸟是潜鸟科中最小的一种。
嘴亦较黑喉潜鸟的短得多。
量度(据Dement′ev,1969):(注:见图1)
从量度来看,太平洋潜鸟是潜鸟科中最小的一种。
生境信息
潜鸟大都生活在水中,善于游泳和潜水。它们潜入水中的深度,一般为2—10m,但有时达到75m。它们潜入水中,历时也很久,可达8分钟。它们常浮在水的上层,仅露出其嘴和两眼。由于两脚位于腹部的后方,潜鸟上陆时,很拙于行走,而靠胸部与地面接触,以助两脚匍匐前进,但为时不及1分钟,又复跳于水里去。它们的翅膀形虽小且尖,然飞行的能力却很强,能在陆地或水面上作长距离的飞翔;飞行时,头、颈以及两脚均伸直,两翅成十字形。一般起飞和降落都在水面上,仅个别种类如红喉潜鸟等,才能在地面上起飞。大型种类在未飞前,需于水面迅速滑行一段距离后,才能起飞。
性迁徙。繁殖在北方,巢营于海岸附近的湖泊间无树之偏僻地上。越冬时,大多单独活动,偶尔结集为松散的小群。食物以鱼类为主,兼食甲壳类及软体动物。
性迁徙。繁殖在北方,巢营于海岸附近的湖泊间无树之偏僻地上。越冬时,大多单独活动,偶尔结集为松散的小群。食物以鱼类为主,兼食甲壳类及软体动物。
国外分布
繁殖在北美洲的极北部和西北部,及西伯利亚的东部;冬时见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一带及日本
国内分布
偶见于东北乌苏里江,辽东半岛柳屯(3月——水野馨);山东胶州(7月——寿振黄),江苏连云港车牛山(1980年6月——周本湘)。
经济意义
分类讨论
太平洋潜鸟原被作为黑喉潜鸟的一亚种,但二者都在阿拉斯加(Alaska)西部繁殖,而未见有混交现象或居间种群,所以现时把它们都列为独立种。
引证信息
Colymbus pacifica Lawrence,1858,in Baird,Rep.Expl.and Surv.R.R.Pac.9:889(模式
产地:美国的San Diego,California and Puget Sound).
产地:美国的San Diego,California and Puget Sound).